第364章 利益(2 / 2)

孙大宝率先站出,他身姿挺拔,目光坚定,向秦始皇行礼后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,大秦地域广袤,各地物产丰富,然交通不便,阻碍了贸易往来。当务之急,应大力修建驰道,连通各郡县。如此一来,不仅货物运输更为便捷,各地的文化交流也将更加频繁,于经济、文化皆有裨益。”

秦始皇微微点头,示意孙大宝继续说下去。孙大宝接着说道:“此外,可设立专门的贸易机构,规范市场交易,统一度量衡,消除贸易壁垒。如此,商贾往来将更加顺畅,商业繁荣,国家税收也将随之增加。”

苏小宝紧接着站出,补充道:“陛下,除了加强交通与贸易管理,农业乃国家之根本,亦不可忽视。如今虽天下初定,但仍有许多荒地未被开垦。臣建议,鼓励百姓垦荒,对于新开垦的土地,给予一定期限的赋税减免。同时,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,兴修水利,提高粮食产量。如此,百姓富足,国家根基方能稳固。”

孙建捋着胡须,神情庄重地说:“陛下,军事力量乃是国家繁荣的保障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也不能放松军备。臣以为,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青壮年,充实军队。加强军事训练,研制更为精良的武器装备,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外敌入侵。如此,大秦方能长治久安。”

扶苏也上前一步,说道:“父王,几位大人所言极是。但治理国家,不仅要注重经济与军事,文化教育同样重要。可在各地兴办学校,广招贤师,教授百姓诗书礼仪、律法算术。如此,方能提升百姓的素养,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大秦效力,使我大秦文化昌盛,万民归心。”

秦始皇听着四人的谏言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:“诸位爱卿皆有治国良策,实乃大秦之幸。就依卿等所言,着令各地郡守依计施行。”

然而,并非所有大臣都认同他们的观点。一位名为张平的大臣站了出来,他微微躬身,语气略带质疑地说:“陛下,修建驰道、兴办学校皆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如今百姓刚刚从战乱中恢复,如此大规模的举措,恐百姓难以承受,引发民怨。”

孙大宝不慌不忙地回应道:“张大人此言差矣。修建驰道虽短期内耗费人力物力,但长远来看,它将带动商业发展,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,百姓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。兴办学校亦是如此,培养出的人才将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使大秦的根基更加稳固。这些举措看似耗费,但实则是对大秦未来的投资。”

苏小宝也接口道:“张大人,如今大秦统一六国,百废待兴,正是需要我们做出长远规划之时。若因一时之困难而放弃,大秦如何能实现长治久安,如何能开创万世之基业?况且,我们在推行这些举措时,会充分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,循序渐进,不会给百姓带来过重的负担。”

孙建则严肃地说:“国家的强大,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。若我们此刻贪图安逸,不思进取,日后大秦必将面临更多的困境。我们不能因眼前的一点困难,而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利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