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田官就更不一样了,上来就是亲历亲为,老分田官带新分田官,下乡分田,处理百姓问题纠纷,能够直接体会到百姓辛劳。
县令跟这两者完全不同,县令权力太大了,有着百里侯、父母官的俗称,能管的人太多了,就算汉军治下最穷最偏僻的县,也有几万人口了。
县令稍微一个决策失误,就可能让几万百姓的衣食住行受到严重影响,所以大学授官肯定不能直授县令,只能授予没多少实权的佐贰官。
让他们跟在衙门后头先观政学习一两年,等学的差不多了,就能实授县令主持一县事务,也要真正去为自己的做事实干负责了。
如此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正好各占三年,合起来刚好九年教育。
聂宇写完《文教改革与义务教育》,接着又拿出几本教材,分别为《数学》、《物理》、《化学》。
想了想,提笔在教育改革的后面加上了数学、物理、化学,数学定为小学、中学、大学必修课程,还会归入升学、毕业考试里的重点必考。
不会数学算术,如何知道治下有多少百姓
百姓能种多少亩地,收成几何,人口、粮食的增长是不是正常的,有没有士绅地主欺上瞒下,隐匿人口和兼并土地
数学为必修课,物理、化学暂时定为选修课程,但额外在后面留白,这留白的部分还需要找内阁诸部商议具体细则。
因为从当前利益的角度,物理、化学对汉军用处不大,物理还好,好歹涉及到了蒸汽机、炼钢炉这些,化学几乎完全看不到任何价值。
所以,要想个办法让学子们愿意去学这两门学科,比如说设立物理、化学相关的官职,不用实权官职,可以跟翰林院类似的虚官,让学子产生对这方面的关注度。
毕竟,古代的科举实在太卷了,真想靠着科举做官,跟过江之鲫没什么区别,难如登天啊!
聂宇合上还没写完的文教改革章程,拿起之前放在了一边的一部奏本。
这是礼部尚书顾景递上来的奏本,内容说的很简单:湖湘士子请求汉王府开科取士!
这里说的湖湘士子,并非指的湖湘全体士子,而是只有一部分,主要集中在了岳州、长沙二府。
他们当中的大多数,算是比较早就被汉军占下,但却没有第一时间投效汉军。可能觉得汉军兔子尾巴长不了,也可能是觉得汉军给的价码太低,起步还要先从文吏做起,简直有辱斯文!
今时不同往日,聂宇自称汉王,汉军已经真正成了气候,甚至真有几分成事的希望。
还有传言,据说汉王梦中得授仙人赠子的前明传国玉玺,汉王是真正得了天命的真龙之主。
许多听闻消息的在家士子实在坐不住了.他们拉不下脸来去从基层文吏做起,而且现在才去干文吏,已经有些太晚了。
汉军倒是还缺人缺的多,可文吏之间的内卷也快卷上天了,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,不认为自己能卷的过那些老牌文吏,所以就把主意给打到了科举上面。
汉王之前还是大将军的时候,名不正言不顺,开科取士的话只会徒增笑柄,但现在汉王已经是大王了,那开科取士正好就是顺应天意民心。
这些士子为了确保成功,甚至还联名写了万民请愿书,让岳州、长沙的地方官府呈送给汉王。
而后,请愿书就被截下了,还是被两府地方官联手截下,长沙、岳州知府知道,但也默许了。
最后还是带头串联士子联名请愿的家伙发觉了不对,这货也不去官府闹腾,而是直接孤身一人跑来荆州,给汉王府重递了请愿书。
聂宇翻看礼部奏本,倒是没想到地方官员,会和地方士子有这么大的矛盾冲突。
归根到底还是科举闹得,就连顾景的奏本里对此虽然没有偏颇维护,但同样也觉得科举现在就开还是太早了。
虽然大家都是科举考出来的读书人,但顾景这些汉军官员主要都是秀才、童生,最高的也不过举人功名,数量还非常少。
顾景这礼部尚书,都只是一个秀才出身,能做到礼部尚书,真就是在乡下步个脚印,分田分出来的。
现在,两府的几百名士子,几句话就想让汉王开科取土,而后一步登天爬到他们上头。
凭什么
聂宇想了想,提笔做出批示:“开科取士为时尚早,待到湖广一统,再行科举!”
批示完这句,接着又补充道:“岳州知府李琛、长沙知府谢彦,隐匿士子请愿书不报,各自罚俸三月,不得再行堵塞言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