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吾适在大明搞出各种商业行为后,这些商人跟在屁股后面,那确实是赚到钱了。
但是赚到钱的同时,投资也在加大啊。
就说外贸吧,从大明到欧洲,一年才一个来回。
这会儿去往欧洲的船队刚走没多久呢。
很多商人都是花了大价钱收集货物,想要回本盈利,也得等到明年船队回来了。
所以有人退出也是很正常的。
毕竟五千两,真不是什么小数目了。
要知道应天府一个家庭一年的开支也就二十多两。
五千两够两个家庭开支一百年了。
不过退出的人并不算多,也就十来个吧。
毕竟能来参加会议的,本身就是比较有实力的商人,能掏出这个钱的还是大多数。
于是后面的商人就跟商量好了一样,统一捐款五千两。
既没有人少捐,也没有人多捐。
两百多个商人,一人五千两。
就这一天,朱吾适怒收一百万两。
别说地质大学了,都能再盖好几个职业技术学院外加小学了。
收到手下送来的名册后,朱吾适很是满意。
这就叫一石三鸟,不愧是我啊。
“去吧,给皇上汇报一下。”
朱元璋对于这种大型商业活动还是比较关心的。
朱吾适懒得自己跑一趟,就让手下去汇报了。
如果是几年前,朱元璋知道朱吾适一天就搞到一百万两,都能高兴得蹦起来。
毕竟大明一年的税收也才一千万两。
一天就搞到了大明十分之一的税收,朱元璋不高兴就怪了。
现在嘛,朱元璋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,面对一百万两,也只是淡定地点了点头,表示还不错。
朱吾适自然是看不到朱元璋装逼了,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儿做。
第一就是尽快把钱弄到手,第二自然是着手建学校了。
既然是职业技术类的学校,那自然也是不用建那么好的。
等学校建好后,招收的学生必然都不是什么有钱人家的孩子,所以学费还不能太贵。
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
这句出自宋代汪洙的《神童诗》很好地诠释了古人的想法。
按照现代人的理解,只要是上学,那都算读书。
古人可不是这么理解的,在他们看来,读书就是读四书五经,读圣贤书。
然后参加科举,当官。
万般皆下品里这个万般,指的其实就是除了当官之外的其他职业。
虽然这话说的就很贴合现实,但是吧这种想法就很阻碍社会的发展。
就跟现代考公一样,如果大家都去考公了,考不上就一直在家备考。备考到五六十岁。
那这些人不就相当于白活了一辈子嘛。
还不如躺平摆烂呢,起码家人知道,这家伙没救了,不用搭理他了。
古人在家学习,科考。
寄托着家人的全部希望,浪费着家里的资源,结果到头来依旧是一场空。
朱吾适一直想要扭转古人的这种想法,但是这件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。
根深蒂固的思想,哪有那么好扭转的。